美国脸谱公司推出的 Libra 把讨论范围从区块链拓展到了传统金融领域,这一行为引发了大量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它触碰了哪些监管底线。这既是讨论的焦点,也是一个让人感到痛苦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全球金融的稳定以及监管体系的变革。
Libra与美联储的监管冲突
Libra 是一种新兴事物,其中涉及大量用户的资金流转。美联储对于可能对普通投资者产生影响的金融创新监管十分严格。就像比特币 ETF 由于各种担忧而难以上市一样,Libra 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为一旦 Libra 出现风险,受到影响的将会是众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普通投资者,涉及的资金规模是难以进行估计的。而且 Libra 没有传统的金融监管来提供保障,所以很容易引发信用危机。
美联储的监管范围内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有严格规定。Libra 这种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它的货币发行机制与传统的美联储监管机制差异很大,就如同一个新出现的物种闯入了一个有着严格秩序的生态系统。
跨国用户群体带来的监管难题
脸谱公司的用户群规模巨大且具有跨国性。这给监管层面带来了两大挑战。其一为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处于不同的法律保护体系中,而 Libra 的跨国特性导致难以制定统一的保护标准。其二是国际洗钱和制裁问题,因其跨国性,资金的来源和流向难以被追踪,容易被不法分子用以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例如,某些国家处于国际制裁范围之内,若通过 Libra 进行资金交易,可能会规避制裁。
历史上曾有跨国金融交易监管出现疏漏,进而导致了洗钱案例。Libra 交易具有隐秘性且是跨国性的,这使得洗钱风险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一些被制裁的国家能够利用 Libra 进行交易,这对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外交秩序造成了破坏。
Libra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潜在影响
如果 Libra 最终能够实现,那么它对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主权国家货币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它或许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全球支付以及结算的方式,进而降低跨国交易的成本。但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进行考虑的话,它有可能会削弱主权国家货币的地位。比如说,倘若 Libra 被大量地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结算当中,就有可能会减少对于美元等主权货币的需求。
一些小型国家的货币,其自身稳定性不佳。由于 Libra 的冲击,这些货币可能会遭遇外汇储备流失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汇率波动等问题。就如同当初欧元诞生时,给部分欧洲小国家的货币所带来的那种冲击一样。
Libra与香港货币局制度的相似性
有学者觉得 Libra 是把香港的那种以美元作保证来发行港币的货币局制度搬到了互联网生态圈。香港的货币局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Libra 宣称要有一个货币基础,并且将其投资于像美国国债等流动性好的资产。这二者都具备以一定资产作后盾从而发行货币的这种特性。
但是 Libra 是基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而香港货币局制度属于中心化的金融制度。Libra 的交易具备更便捷的特点,速度更快,跨国性也更为突出。香港货币局制度下的港币主要是在香港这个地区进行流通和使用的。
Libra在美欧等国的监管前景
美国以及欧元区已具备稳定加密货币的监管架构。倘若 Libra 能够在美监管之下合法运作,那么将会给全球支付系统带来极为重大的影响。其有能力改变当下的跨境支付格局,提升支付的效率,同时降低支付成本。然而,倘若 Libra 未能满足监管要求,那么随时都有可能被勒令停止。这是因为政府不会准许一种对金融体系存在重大潜在风险的事物自由发展。
欧洲央行对于比特币的监管态度向来较为审慎,倘若 Libra 在欧洲,那必定会遭遇严格的审查。并且美国国会已然开始针对 Libra 展开听证,这体现出政府对它在监管方面的重视程度。
Libra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从中国的情形而言,Libra 对中国境内的金融体系产生的直接冲击较为有限。中国的金融监管具备相对独立性,其移动支付体系是以本币为基础并且进行本币清算的。然而,Libra 的运行首先会对中国支付企业的海外业务造成冲击。那么,我们应当采取何种举措?
有人提议中国应尽快让数字货币实践得以放开,并准许支付企业发行货币。然而,这会遭遇诸多监管方面以及安全方面的风险。中国移动支付走向海外时,已经受到国内监管出于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发展类似 Libra 的数字货币是否可行,需要进行谨慎的考量。那么,你觉得中国应该怎样应对 Libra 对支付企业海外业务所带来的冲击?期望大家能够对本文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