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 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它涉及多种角色,也有多样的操作模式。然而,在法律定义和监管方面,却存在着争议与模糊性。这正是牵动众多参与者神经的焦点所在。
ICO的交易模式
ICO 能够借助虚拟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来开展,还可以由科技公司直接启动。在 2017 年,国内某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曾尝试过直接发起 ICO 项目。这种直接发起的形式能够减少中间的环节,然而风险把控起来难度比较大。通过虚拟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进行的 ICO,有着一定的规范流程,不过也存在着监管方面的漏洞。这些不同的模式都在市场当中同时存在,引发了众多关于其规范程度的探讨。另外,在不同模式下,投资者所遭遇到的风险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交易平台进行的 ICO 有可能会面临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
ICO募集资金方式的法律影响
在我国,比特币被明确定性为虚拟商品。ICO 募集资金时,多会使用比特币等虚拟货币。2018 年的相关数据表明,通过虚拟货币进行募集资金的 ICO 总额达到了数亿美元。这种募集方式与比特币的商品定性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因为比特币属于虚拟商品,所以 ICO 的法律定义会受到影响。并且,法律对于这种募集货币的方式,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且细致的规定,这就导致 ICO 在运作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处于法律无法有效覆盖的区域。这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ICO项目代币的性质模糊
ICO 项目的代币具备使用价值以及投资价值。2019 年市场中许多 ICO 项目的代币功能各不相同。从投资方面来讲,代币能够进行交易,并且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从使用价值角度而言,它可以在相应的项目体系里充当支付手段等。当下,其在法律层面尚未有确定的定义,处于证券定义的边缘地带。在边界还有可能扩展的情形下,很难对其是否属于证券作出判定。这不但让投资者感到困惑,也让监管部门无从着手。就像一些小型的 ICO 项目,其代币的价值界定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ICO发行行为的性质判定
ICO 明显属于融资行为。当下,ICO 发行的代币面向的是不特定的对象,并且人数不受限制。倘若将 ICO 按照证券来进行规制,那么在发行对象以及人数方面就必然会受到限制。在 2020 年,一些 ICO 项目进行了超大规模且无限制的发行,这引发了市场的混乱。这种无限制的发行与传统证券的发行要求是相互矛盾的。要对 ICO 的发行行为性质进行判定,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它的募资方式以及对象等。并且,不同的国家对于 ICO 性质的判定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ICO监管的现状与复杂性
全球的证券监管机构大多仍处于信息收集阶段,对于 ICO 到底要不要监管、由谁来监管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都还没有确定下来。美国的态度十分不明确,在 2021 年,对于 ICO 是否受证券法规制这一问题,存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态度比较含混。与此同时,因为 ICO 具有跨国属性,所以需要各国进行合作来确立统一的标准。然而,各国的制度差异非常大,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推进这种合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不同的国家对于 ICO 的管理机构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使得监管的态势变得更加复杂。
ICO相关的风险披露
发起 ICO 的科技公司以及交易平台,都应当在各个阶段进行风险披露。因为 ICO 的投资风险极高。2022 年有很多投资者由于不了解 ICO 的具体情况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当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存在法币与虚拟货币直接交易时,资金来源可能是不合法的。这种潜在的非法性提升了整个 ICO 交易的风险。如果风险披露不充分,只会让投资者盲目地进入这个领域,最终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你对于 ICO 在法律和监管的灰色地带游走所导致的投资风险持何种看法?希望您能点个赞,同时分享这篇文章,也欢迎您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