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与众筹差异
ICO 代币与众筹融资存在差异。其在发行后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二级市场交易,并且能够进入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从理论层面来看,ICO 本应如同众筹那样,面向合格投资者,对投资金额进行限定。但实际上,一些 ICO 项目却通过交易所面向社会公众,这种行为无疑是扩大了风险的范围。
很多投资者见到新兴事物就盲目进入,根本不考虑 ICO 背后潜藏的风险。2017 年,大量 ICO 项目快速涌现,如同雨后春笋。众多普通投资者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最终大多以亏损收场。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特性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是央行直接面向公众发行的电子货币。它属于法定货币的形态,还能支付利息。这种货币运用了区块链技术,注重分布式账本的柔韧性与稳定性。在金融稳定领域,它会对支付清算体系产生影响,有助于解决商业银行“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近几年,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以及试点工作。2021 年,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在稳步推进,在诸多城市,人们能够体验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便捷支付方式。
与一般加密货币区别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与一般数字加密货币在法律依据上有所不同,在经济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监管地位上也明显不同。利用央行数字货币去炒作一般加密货币是毫无依据的。一般数字加密货币的这种投机行为会使资源流向非生产性领域,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波动,这种波动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创造出真实的社会价值,反而占用了大量的电力资源去进行挖矿作业。
价格上涨的原因
数字加密货币在交易所挂牌之后,其价格往往会上升。原因在于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一方面,交易场所得以扩大;另一方面,交易工具变得多样化,像比特币期货和 ETF 等。这些因素使得数字加密货币的流动性得到提升,进而导致其价格发生了变动。
以比特币 ETF 作为例子,倘若有相关消息被传出来称要进行推出,那么比特币的价格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情况,这样的波动吸引了数量众多的投资者的关注,并且引发了他们的交易行为。
交易所风险问题
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会助长投机行为,自身风险较高。它未对开户者进行适当性检查,且允许存在匿名账户,这给 ICO 提供了便利。此外,它提供杠杆交易,会放大价格波动。同时,它没有信息披露制度,容易引发市场操纵。
2018 年,某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被揭露存在操纵市场的举动。此举动使得众多投资者蒙受了巨额的损失。并且,这一行为还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进而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监管困境与协调
数字加密货币与非法交易有联系,兑换环节是监管的重要部分,而这需要全球共同协调。像美国的 SEC 对 ICO 和比特币 ETF 态度保留,却没有足够法律依据去监管交易所。只要有一个国家的监管比较宽松,就容易给非法交易提供途径。
日本对待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态度比较宽松。这种宽松的态度让许多非法交易能够借助日本的交易所来开展。并且这些非法交易给全球的监管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大家觉得加强数字加密货币的全球监管协调这件事有很大困难吗?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那就欢迎点赞并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