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金融领域,央行数字货币是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提出的 DCEP 有诸多独特之处。黄奇帆指出,它能降低交易对账户的依赖,对人民币的流通以及国际化能起到助力作用,这无疑是个极为重要的亮点。
DCEP的兑换流程
DCEP 的具体实施有明确规划。人民银行先将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商业机构,然后这些机构再把数字货币兑换给大众。此流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能够有序地推广 DCEP 的使用,减少大规模推广时可能出现的混乱状况。它使得 DCEP 能够有一个逐渐被接纳的渐进过程,逐步融入大众的生活。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这一流程在中国不同地区会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中国金融体系这个范畴里,不同性质以及规模的银行和商业机构在兑换 DCEP 时会有各自的安排。比如,在一线城市中,大型商业银行有可能率先与人民银行完成对接,接着完成兑换,之后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的金融机构进行拓展。
当前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
目前,中国的 M1 货币已基本完成电子化与数字化的转变,这是中国金融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各类支持 M1 的网络支付方式种类繁多,诸如支付宝等,基本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正常需求。同时,M2 货币也已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各类支持 M2 的网络支付方式同样丰富多样,像微信支付等,也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正常需求。众多的线上商家对这些电子支付方式予以支持,众多的线下商家也支持这些电子支付方式,消费者已然习惯了这种便捷快速的无现金支付方式。
不过,这种情况只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才普遍存在。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以及经济不太发达的乡村地区,网络支付的普及程度不高,其使用的便捷性也需要提升。这里的人们在支付方面,比较依赖传统支付方式。
中国地区间金融服务差异
在中国,部分地区存在银行账户服务及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状况。这些地区的公众对 M0 货币也就是现钞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像在一些偏远山区或者边疆地区,或许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得通信网络建设进展较为缓慢,银行网点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在这些地方,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易时,往往会更多地运用现金。这显示出,在中国全面推行 DCEP 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必须充分考量到地区之间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居民在对货币形式的接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他们在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上也有很大不同。要推广 DCEP,提高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是面临的实际挑战。
中国数字货币的技术发展
在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之时,数字货币研究小组最先制作了一个完全依据区块链架构的原型。不过,因为受到当下技术的限制,这个原型无法达到零售级别的高并发需求。这表明中国在对数字货币技术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此探索过程给后续技术在其他方面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技术持续发展,对于 DCEP,要依据实际需求和技术水平,不断对其应采用的技术架构或技术组合进行优化调整。这样既能满足安全性的需求,也能保证具备高效的交易处理能力。
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处于不同阶段。2016 年 12 月,塞内加尔推出了央行数字货币 eCFA,该数字货币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与官方货币非洲法郎具有同等法律地位。2019 年 2 月,立陶宛计划发行“LBCoin”,其主要目的是对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进行测试。
挪威央行在对发行 CBDC 对客户是否有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加拿大在思考引入央行数字货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思考现金与数字形式法定货币能否共存等问题。此外,巴基斯坦以及瑞典等国也都处在关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不同研究进程和规划进程当中。
数字货币的价值定位
不同国家对数字货币的价值定位有所不同。像瑞典的电子克朗,它的发行目的是让公众能以数字形式获得现金,并且让国家保障货币的价值。印度曾有法案提出创建数字卢比,此数字卢比被定义为是由储备银行以数字方式发行的货币,还经政府批准成为法定货币。这些对数字货币价值的不同认知和定位,体现了各国在金融战略以及国情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那么,你认为在中国的 DCEP 发展进程当中,应该从国外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同时,又应该避免哪些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