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的价值来源一直是大众争论的重要方面。有的人觉得用户数量能够决定其价值,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在这背后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逻辑,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的。
通证的应用场景限制价值
在不少情况下,通证的价格或者内在价值是比较固定的。比如,有一些通证仅仅能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被用于消耗。像某些企业内部的通证,只是用来兑换特定的产品或者服务。它就和商场的优惠券差不多,一般很难有投资价值。并且,很多通证所对应的产品与服务存在固定成本,这就导致其价值难以提升。
一种通证或许与机器设备存在关联,购买机器可视为一种贡献,后续的使用和消费也能给经济体带来价值,不过这主要是使用价值,而非投资增值方面的价值。
挖矿成本与商业逻辑的关系
挖矿是一种获取通证的途径。当挖矿成本比产品或服务的刚性成本低时,商业逻辑就不能成立。像某些数字货币挖矿,会消耗大量的电力等资源。要是通证价值过低,连挖矿成本都无法收回,就不会有人乐意参与挖矿。这表明通证价值不是随意变动的,其背后有成本与收益的考量。
现实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曾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数字货币挖矿项目,因为后期通证的价值急剧下降,挖矿的成本过高,所以最终只得停止运营。
社会共识决定价格
一种通证的价格主要源自社会共识。例如比特币,其技术特性虽是优势的一部分,但并非价格的主导因素。在比特币的生态里,众多人进行了投资和存储,且在一些场景中被接受,全球范围内的大量使用者达成了社会共识,这才造就了它现在的价值。
数据表明比特币的持有者达到了千万级别,这显示出其社会共识的范围非常广泛。而有些公有链项目宣称,只要用户范围增大,价格就必然会上升。但这种说法如果脱离了社会共识,是站不住脚的。
通证使用方式影响价值判断
仔细分析通证的使用方式是很重要的。一些公有链项目宣称,只要 token 的使用范围变广,价格就必定会上升,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就拿那些通过固定产品和服务来兑换的通证来说,如果它们产生了增值,就会出现矛盾。
以某旅游相关的通证为例,它仅能用于特定旅游项目的消费。倘若其价值持续上升,那么消费者利用它去兑换旅游服务的意愿就会减弱,这违背了它作为消耗性通证的原本意图。
技术共识不等于社会共识
区块链项目白皮书中常常会提及共识算法,不过这些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共识。拿币安交易所的平台币 BMB 来说,即便存在各种共识算法来保障系统的运行,然而这与它的价值来源从本质上看关联并不是很大。
BMB 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现形式,例如可以抵扣手续费等。这些都是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仅仅由技术共识来决定的。
通证经济体系的设计目标
通证经济体系的设计目标是将发行方和用户通过利益进行捆绑。有许多通证设计会把权利和收益混合在一起,例如 BMB 就是一种权利型通证。这样的设计使得通证能够在生态中流通起来。
不同角色获取通证的途径是通证经济体系设计的要点之一;不同角色支出通证的途径也是通证经济体系设计的要点之一;通证的价值基础是通证经济体系设计的要点之一;通证的权利来源是通证经济体系设计的要点之一;投资者收益设计是通证经济体系设计的要点之一。只有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让通证发挥好它的作用。
最后来问问读者,你觉得在未来,通证的价值来源会不会越来越多样化?期望大家能够积极地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