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成热点
短短几天内,多家企业公布了业绩下滑的消息,A股市场的商誉减值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沪深两市发布的询问函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业绩亏损和商誉减值,其比例高达六成。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股商誉减值的普遍现象?
经济下行致业绩下滑
自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宏观层面面临下滑压力,众多行业受到重创。以游戏产业为例,其状况持续低迷,比如天神娱乐并购的企业也受到了牵连,预计未来业绩不会太理想。这类轻资产企业,先前因对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而高价收购,导致商誉价值较高。行业目前状况不佳,导致我们不得不大规模地设立减值准备。至于是否还会持续这样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上市公司“浑水摸鱼”
熊市期间,有些上市公司意图降低业绩基础。因为商誉减值损失的计算有主观成分,企业往往倾向于多计提,目的是为了给下一年度的业绩设定一个较低的基础。更有少数公司借此机会隐藏财务造假,利用减值机会一次性揭示并消除以往的风险,把商誉减值当作了掩饰问题的手段。
并购高峰积累隐患
星石投资指出,在2014到2015年,上市公司频繁进行并购重组,使得商誉水平大幅增长。此前的大规模并购如今正集中暴露出商誉问题,成为本轮商誉减值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高的商誉就像定时炸弹,一旦市场环境变差,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交易所规定成诱因
公司最近业绩普遍下降,这一现象与沪深交易所的规定有很大关系。这些规定要求企业在特定时段内公布业绩,并规定了业绩报告的范围。因此,许多企业不得不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布亏损信息。显而易见,这些规定对市场状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市场观点存分歧
有些单位将此事比喻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们觉得,上市公司若一次性确认较大亏损,从长远来看,或许并非不利。星石投资甚至提到,市场对商誉减值已有预期,一旦一月底风险集中释放,或许能推动部分公司业绩触底回升,A股市场或许能轻松应对。然而,一些私募投资者表示忧虑,担心政策调整会使A股市场的商誉摊销减少,这可能会对利润造成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一些公司面临退市的风险。
A股市场商誉减值事件,其影响是正面推动市场,还是可能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记得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