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历非成长关键
有些人认为,官员经历丰富、岗位多变就能体现其快速成长。然而,履历与成长并非直接等同。真正的成长体现在能力的增强。以某些官员为例,他们的履历看似光鲜,岗位变换频繁,但实际能力可能并不符合岗位需求。这表明,履历的丰富并不代表能力的强大,成长并非仅凭履历就能实现。
单凭干部的简历来评估其成长,容易让干部陷入只重简历的误区,而忽视个人能力的提升。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都有显现,导致了人才选拔上的偏差,使得真正有能力、能脚踏实地工作的干部可能被忽视。
能力增长与成长
干部能力的提升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他们在工作中需应对众多挑战,若能力不足,便会举步维艰。以脱贫攻坚为例,具备能力的干部能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动扶贫事业向前发展,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党的使命不断壮大,对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若不然,即便身处领导之位,也难以胜任工作,更别提个人成长与进步了。
“舒适区”危害多
宽松的外部环境容易让干部滋生“安于现状”的思想,进而陷入与群众脱节、道德沦丧的泥潭。自十八大以来,党在整顿作风、严明纪律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比如,党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这些人曾在优裕的生活中迷失方向,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
干部若安于现状,易导致积极性的丧失,对民众需求视而不见。有些干部身居机关,却未能深入基层,所制定的政策与实际情况脱节,这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还妨碍了党的事业进步。
树立科学干部观
干部需跳出舒适圈,方能确立正确的干部理念。干部的成长应当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紧密相连。焦裕禄同志主动离开舒适地带,投身兰考治沙工作,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干部的成长并不取决于官职的高低。不管职位大小,那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都应被视为在成长。比如,基层社区的干部们,他们努力化解居民间的纠纷,提升社区环境,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们的成长同样值得肯定。
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守,领导干部需深入基层、深入前线,与民众紧密联系。党的决策正确源于实践经验,绝非少数人闭门造车所能产生。毛泽东同志非常看重实地考察,深入民众了解实情,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恰当的政策。
领导们亲自到基层进行考察,这样能更好地把握民众的实际需求。以乡村振兴为例,他们走进农村,聆听农民对产业进步的期盼,这样的做法既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又能加深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自我革命的提升
自我革命需在解决矛盾和促进发展过程中达成。党员干部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塑造正面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孔繁森同志在支援西藏的历程中,历经重重困难,持续进行自我革新,一心一意服务人民。
干部若停留在舒适地带,难以完成自我革新。唯有勇敢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才能将自我革新的被动需求转化为主动追求,进而成为党和人民所需的优秀干部。
干部想要突破“舒适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妨点赞并转发,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