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在 2019 年发布了《立场书》以及相关的《咨询文件》。这些文件对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作出了诸多规定。在这些规定中,既存在着发展的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限制。这些规定非常值得进行探讨。
香港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的牌照要求
香港若要提供至少一种证券型代币的交易,就需要持有第 1 号牌和第 7 号牌。比如一些想要在香港立足并开展相关业务的小型加密货币平台,必须明确需要获取的牌照,因为这是合法运营的基础门槛。这一要求能够确保交易平台在交易证券型代币时的规范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许多还未持牌的平台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以适应香港的监管环境。
这种牌照要求存在挑战,新兴的小平台获取牌照成本较高,这会致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后续发展力量不足。同时,审核流程繁琐且漫长,许多平台在等待的过程中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面向全球用户的可能性
香港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能够面向全球的用户,不过需要满足相应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要求。例如新加坡有着自身的加密货币管理规定,倘若香港的平台想要接纳新加坡的用户,那么就一定要遵守新加坡的法律。这样一来,为平台拓展全球业务创造了机会,也能够吸引更多国际用户的资金投入。
然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给平台带来很大的合规成本。例如,在一些对加密货币态度较为模糊的国家,平台要获取完全合法的身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违反当地的法律,从而面临处罚。
尽职审查的细节与意义
平台在接纳虚拟资产交易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审核。比如要对比特币的技术安全性进行评估,还要对以太坊的项目团队进行审查等。这些举措是非常好的风险防控手段,能够有效地防止一些具有巨大风险的虚拟资产进入到交易市场当中。
但尽职审查的标准难以做到精确衡量。比如对于虚拟资产市场流动性的评估,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这样就容易引发争议,进而使得一些确实具有潜力的虚拟资产被错误地拒之门外。
合资格大型虚拟资产的标准
其标准是至少被两个指数提供者所接纳的指数纳入。比特币因为被多个指数纳入,符合这一标准,所以有机会用于零售交易。这样能为零售用户筛选出相对风险较低的较优质虚拟资产以供交易。
很多新出现的虚拟资产大多难以达到这一标准。那些较为小众的虚拟资产,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多个指数吸纳,这对它们在零售市场的推广发展不利。
平台的禁止事项与挑战
禁止事项对平台在广告、衍生品和自营交易方面的操作进行了限制。例如,有些平台通过广告来吸引流量并获取盈利,然而在受到限制之后,其收入便受到了影响。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不过也给平台的经营带来了困难。
平台转向其他盈利途径并非易事。比如在开发新的合规增值服务方面,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商业模式的平稳转型,还会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风险。
银行账户问题及解决方向
很多银行对加密货币持谨慎态度,不会为相关平台或投资者提供服务。例如,香港当地的银行大多对加密货币业务持排斥的态度。这种情况导致了交易平台资金流转出现困难等问题,使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合作。比如,政府可以组织加密货币相关方以及银行代表来开展交流会议,以便让银行能够知晓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所遵循的标准等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