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台背景
近期,虚拟货币的“挖矿”活动迅速兴起,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然而,这种行为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能源消耗极大、金融风险较高。鉴于此,国家发改委、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11个部门于9月2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目的是从产业层面进行规范,并迫切要求加强监管。
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连同其他八个部门已经明确指出,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交易属于非法金融行为。现在,又有另外11个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再次强调我国对打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坚定立场。“挖矿”行为与我国的发展方向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也对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环保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
“挖矿”活动现状
在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虚拟货币的挖掘活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许多偏远地区,新的矿场如同春雨后的竹笋般迅速增多。有些企业以发展数字经济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名,实则在进行虚拟货币的挖掘。这种行为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看似这些新行业外表亮丽,却让很多人忽略了潜在的风险。众多民间资本争相涌入,大笔资金被用于购买挖矿设备。甚至有些企业不惜动用数据中心资源进行挖矿,这对正规数据中心的正常运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被列为淘汰产业
《通知》提到,将虚拟货币的“挖矿”归类为落后产业,并实施了淘汰企业的电价政策。这导致“挖矿”企业的运营成本显著上升。原本利润就不高的“挖矿”行业,现在承受着巨大的电费负担,生存状况变得更加艰难。
这些“矿场”因低电价生产而受到严重影响,新电价政策显然对其造成了致命打击。这项政策意图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挖矿”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旨在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同时引导资源流向更具价值的领域。
加强信用监管
《通知》强调,需强化对数据中心企业信用状况的监管。为此,计划采纳信用监管机制,实行信用承诺措施,并促使企业自愿签订信用承诺文件,承诺不参与虚拟货币“挖矿”行为。此举措意在从根本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
各信用平台将企业承诺与执行情况记录于信用档案,以供监管机构参考。对于违规、失信或风险较高的企业,监管机构将增强检查力度和频率,并将这些企业纳入信用监管的优先关注名单,以此推动企业自我规范。
限制相关支持
对虚拟货币“挖矿”企业的电力设施安装严格监管,并拒绝给予新“挖矿”项目任何财政、税收或金融援助。此政策导致企业在建设和资金方面遭遇诸多难题,严重阻碍了新项目的启动。
“挖矿”行为不得介入电力领域,同时,与之相关的财税及金融服务也将被停止。依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规定,对现存的“挖矿”项目实施规范化整改,并逐步淘汰,确保彻底切断“挖矿”的途径。
未来影响与展望
这些措施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将大量资源和能源引导到更有价值的产业和项目中。这样的做法还能有效预防金融风险,保障投资者的权益。从长远角度考量,这对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在其他治理领域,新型信用监管或许还将扮演关键角色。过去在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时,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助力信用监管体系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