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标准乱象
智能合约编程标准存在严重的不统一现象。不同的开发者会采用各不相同的编程语言和框架,就如同不同地区有着难以相互沟通的方言一样。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新兴的区块链创业公司中,大约七成的开发者会自行选择工具,而缺乏规范方面的指引。
这一乱象使得合约代码的一致性面临风险,也让其可维护性受到影响。因为大家各自书写,在后续接手进行维护或者升级的时候,就如同去读一本外语书一样,理解起来的成本非常高,这样很有可能会引发合约的漏洞以及风险。
隐私法规遵守挑战
数据安全法等隐私保护法规出台之后,智能合约处理个人数据就有了严格的规则。企业在金融领域以及医疗领域的智能合约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就会面临巨额罚款,像欧盟的 GDPR 已经开出了很多罚单。
很多智能合约的开发者以及使用者对法规的了解不够充分。有一些团队非常急切地想要推出项目,在没有对隐私法规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就开始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很容易触碰到法律的红线,从而导致用户的隐私被泄露以及引发法律纠纷。
合约变更难题
智能合约具有不可篡改性,这使得合约的变更面临诸多困难。如果合约条款存在缺陷,并且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进行更改就会像在荆棘中披荆斩棘一样艰难。2016 年的 DAO 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合约存在漏洞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而对合约进行更改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变更问题,这会增加诉讼方面的成本以及所耗费的时间。进行打官司的话,可能会耗费好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支付数额较高的律师费,而且还会错失一些商业机会,对自身的声誉以及发展都产生影响。
技术解决风险
虽然可以借助多重签名、时间锁定等技术手段来降低合约风险,但是这些解决方案自身必须符合规定。例如,在使用多重签名技术时,如果密钥管理出现失误,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技术方案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而法律规定相对滞后。当新的技术方案问世后,其在法律层面或许会处于一种不明确的状态,即处于灰色地带。企业在使用这类技术方案时会有诸多顾虑,这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合同要素难题
合同主体资格的认定是智能合约法律适用的基础。对于由虚拟人、匿名账户等参与的智能合约而言,在认定主体资格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在以太坊网络的某些交易里,匿名用户的身份以及责任的认定是非常棘手的。
智能合约的标的物较为多样,其中包含虚拟货币、数据以及知识产权等。例如,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像比特币这类虚拟货币并不具备法偿性以及强制性等货币属性。
争议解决困境
跨境智能合约交易涉及不同的法律体系,其争议解决机制的选择和适用较为复杂。例如中美之间的智能合约纠纷,由于两国的法律规定以及司法程序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在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框架下来解决争议时,会对最终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当前没有统一的跨境智能合约争议解决标准。各方在谈判、仲裁以及诉讼的选择方面,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智能合约的国际化应用起到了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