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登场
2022年,赵毅衡推出新书《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这在符号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书将符号学理论与艺术领域相结合,通过意义分析探讨艺术作品,为艺术符号学理论的建立打开了新篇章,给艺术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
从那时起,艺术研究添置了新的工具,学者和爱好者们拥有了新的观察角度,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洞察艺术中那些复杂的含义现象。
传统超越
传统符号学艺术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艺术文本的形式,即符号的意义。然而,赵毅衡的这部著作在艺术符号学领域,却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艺术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和功能上,实现了对传统理论的创新突破。
这一突破具有深远影响,它使我们不再只停留在艺术形式的外表,而是开始挖掘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深层含义,寻找艺术本质的价值和深刻意义。
分析思路
《艺术符号学》采用“意义与存在相结合”的分析途径,这一途径源自康德提出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美学观点。赵毅衡明确指出,这是本书的核心论点。
全书始终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分析了艺术符号的形状和含义,而且拓展到了传统符号学的范畴,重视研究符号使用者对意义的解读,探讨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解答了“艺术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
时代需求
自20世纪起,艺术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当代,艺术创作不断对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这一现象迫使理论研究者们必须提出一个恰当的艺术定义。
艺术理论种类繁多,争辩不断。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赵毅衡的艺术符号学应运而生,专注于探讨艺术理论的根本性和共性难题。
重新定义
赵毅衡在书中分析了众多艺术定义的优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应从“艺术为何”这一功能主义视角重新界定艺术。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超越平凡意味的形态。
这种界定方法相较于意图论,优势显著。它无需假设“艺术家的思维”,同时还能应对“艺术”概念未统一时作品的美学标准,并且解答了“什么可以被称为艺术”的疑问。
实现条件
赵毅衡总结了物成为艺术品的两个关键条件。首先,各种文本组合形成具有艺术性的“展示赋义”。其次,所有艺术都需要经过“展示”这一过程,唯有如此,符号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才能建立联系,物体与文本才能转化为艺术品。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展示与鉴赏过程,并为判断某物是否构成艺术品提供了理论支撑。
阅读完这篇文字,你怎样看待赵毅衡提出的艺术新定义是否能够跟上艺术发展的步伐?请点赞并转发,同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