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集中存管的意义
2019年1月,央行启动了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统一管理措施。这一变革,为M1统计范围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支付市场的运行变得更加规范,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并且提高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规模统计的精确度。
以往,若准备金未集中存放与监管,统计其数量时常出现偏差。然而,央行接手统一管理后,整个过程变得有条不紊,且更加清晰,这为后续M1数据的统计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M2口径调整传统
我国过去调控货币供应量主要着眼于M2。M2的增长速度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故而备受关注。大家普遍留意M2的变化,但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其他因素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监管部门历来把M2当作衡量货币流通的关键指标,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相关定义和修订的研究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因素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备付金纳入M1原因
网络支付变得很普遍,非银行支付机构的预付资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可以直接用于买卖,流动性很高,和活期存款的货币属性相似。很多人购物和缴费都喜欢用预付资金,它的便捷程度和活期存款差不多。
多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M1统计包括了个人活期存款和多种高流动性支付方式。在我国,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准备金也应跟随这一趋势,纳入M1的统计范畴。
货币基金等争议
以前,关于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产品是否应计入M1统计范畴,业界存在不少争议。一方面,现有数据统计难以精确区分可即时赎回与不可即时赎回的产品。另一方面,官方尚未公布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的详细信息。
操作中数据不够明确,这给统计任务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目前将这两部分纳入M1统计类别并不妥当,我们需要对数据统计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备付金与存款关系
我们注意到,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规模环比有所变动,并且对货币供应量各部分的变化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备付金与活期存款单位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个人存款则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趋势。
电商促销高峰期,比如618和双11,顾客购物热情高涨,活期存款可能相应减少。同时,备付金却有所上升。到了节假日,微信用户大量取现,导致备付金减少。与此同时,个人存款有所增加。
M1统计调整建议
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客户资金流动性和货币属性与银行单位的活期存款及个人活期存款相仿。虽然其总额不及活期存款,但若对其变动视而不见,将影响M1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客户资金规模发生显著波动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观察时间变化,我们能够推算出历年个人活期存款的确切数额。接着,将这些数额相加,我们就能得出M1的新规模及其增长速度。这种方法能更精确地展示货币供应状况。
大家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准备金调整和M1统计范围的变动讨论颇多。您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将来的变动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记得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