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化的当下,数据遍布各个角落。然而,在数据犯罪中,个人数据的保护却面临不少难题和新的趋势。长期以来,我们依赖的知情同意原则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显得不够灵活和全面,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知情同意原则的局限
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知情同意原则遭遇了考验。以众多网络平台注册为例,用户看似接受了条款,但这些条款往往复杂难懂。再者,个人数据被多渠道使用和流转,仅凭同意难以确保其安全。以知情同意权为基础的个人控制理论在许多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据调查,超过七成的用户在注册时并未仔细阅读条款便点击同意。这使得知情同意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名存实亡,个人数据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众多APP都在搜集用户信息,知情同意的真正保护作用已不复存在。
换个角度来看,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数据变成了资产,这一变化使得数据不再仅与个人有关。随着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各种利益冲突也应运而生,原有的知情同意机制已不足以调节这些冲突。比如,在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希望利用数据获利,而用户则希望维护自己的隐私,单纯依靠知情同意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般与敏感个人数据二分的意义
将个人信息分类为普通和敏感两种类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敏感信息,如涉及健康和财务等方面的,一旦泄露,将带来严重后果。以信用记录为例,若遭恶意利用,个人可能会遭受巨额经济损失,涉及范围可能包括银行、网络金融平台等。因此,对敏感信息需强化知情同意的严格要求。而对于普通信息,如兴趣爱好的数据,保护措施可以相对灵活,以便实现更细致的个人数据保护。
统一实施知情同意的保护机制,就如同筛子筛选,粗细不一的分类更有助于保护各类数据。一些国家,比如欧盟,已开始关注对敏感数据的特别保护,这为其他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个人数据的法益构成
法益在个人数据方面涉及多个层面。数据人格权主要涉及个人信息自决权,例如用户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交平台图片是否被他人使用。在社交平台使用过程中,许多用户担忧自己的图片被他人盗用。数据财产权与个人信息数据和非个人信息数据的区分相关,比如电商平台商家利用用户购买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以此创造财富。数据安全包括数据本身的安全和信息安全,以网络存储数据为例,若存储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等安全风险。
观察不同情境,可以发现这些权益具体表现为个人权益、社会权益以及国家权益。以重大国家科研项目为例,其数据关乎国家权益,一旦被境外势力窃取,将对我国科研安全造成影响。
利益衡量的重要性
治理数据犯罪,关键在于利益权衡。在特定情境中,需评估个人、社会及国家层面的利益。比如,疫情期间,收集健康数据是为了公共卫生安全,此时社会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亦需兼顾个人权益。
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也需要权衡利弊。比如,大数据企业要处理大量用户资料,他们需要在盈利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若只看重利益而忽视用户权益,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数据安全风险。
精准选择罪名的依据
确定罪名需从利益角度出发。司法操作中常将“个人数据”与“个人信息”等同视之,一律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论处,这容易导致保护措施不够精确。具体情境下,若国家安全受到侵害,罪名可能更倾向于叛国等严重罪行。若主要涉及个人数据财产权,则应选用相关罪名。若涉及企业间数据财产的侵犯,则需考虑不同的权重。
不能仅凭涉及个人数据这一点就轻易定罪,必须全面评估数据背后所关联的各种利益。
构建场景化路径的必要性
为了更有效地保障个人数据安全,制定针对性的处理策略至关重要。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数据的价值评估存在差异。比如,在医疗领域,数据保护的重点在于保障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而在娱乐领域,数据保护则更侧重于展现个人兴趣和爱好。
在各个情境下,需找出最应受刑法保障的特定利益,比如在商业竞争的情境里,维护企业对个人数据加工后的财产权或许更为关键。
在个人数据保护的法规之路上,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欢迎留言、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