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之下,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备受关注。但许多人对于这三者间的区别并不清晰,这正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明确各技术定义
分布式数据库在管理上一般采用集中式模式。这类数据库主要负责数据的存放和检索等工作。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就承载了海量的业务数据。而分布式账本则是利用密码学技术构建的,实现了去中心化。它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来达成一致,无需借助第三方信任。以金融交易为例,分布式账本可以用于初步建立账本。
不同技术在数据库建设领域追求的宗旨和方法不尽相同。比如,分布式数据库在企业管理数据上有着明显的优点。而分布式账本技术则致力于新型可信数据资产的创建以及服务生态的构建。
二维四象限模型
根据数据存储是否采用分布式设计以及数据管理是否实现去中心化这两个条件,我们能够构建一个由四个部分组成的二维图。这个图是准确区分这三方面的关键手段。
分布式数据库在存储数据时是分散的,而在管理上则是集中的。与之不同,分布式账本技术有着其独特的领域。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一种,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认识这一模型,能让我们从根本理解不同技术在数据库架构中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底层价值差异
分布式数据库与传统的数据仓库相似,主要职责在于数据的储存以及便于查询等基本数据服务。然而,分布式账本,尤其是包含区块链在内的那一部分,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
现在,许多金融科技公司正尝试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旨在构建一种新型且可靠的商业环境。这种技术与过去仅用于存储和查询销售数据的分布式数据库有着根本的不同。分布式账本技术更加强调构建自动化的信任体系,并致力于在数据层面实现更高的价值。
面临的挑战
分布式数据库与分布式账本技术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即不可能三角。在分布式数据库领域,我们得在存储效率与数据精确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存储费用和系统互动方面有所欠缺。当小型区块链项目试图扩大业务规模时,常因系统互动不畅而影响应用的普及。再者,拜占庭容错机制是区分这两者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般分布式数据库并不包含这一机制,而分布式账本则通常能实现这一功能。
技术融合思路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创新构想——混合数据库。针对业务数据的特性,他们巧妙地结合了分布式数据库与分布式账本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在存储和查询大量数据时表现出色,而分布式账本在建立可信服务上有着明显的好处。这就像是一位擅长短跑的运动员和一位擅长长跑的运动员一起参加比赛。
在货币应用中的体现
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在设计上体现了技术融合的思想。在交易处理方面,为了满足高并发需求,可能会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至于结算层是否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一情况反映出,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若DC/EP能正确运用这一技术组合,便能有效地达成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稳定等多重目标。